历时13年、耗资20万、从全国5万多个邮政局、所中,寻找出2166个以姓氏命名的局、所,并一个不漏地收录了这些局、所的邮戳,用所有邮戳排例出长达68米的巨龙图案股票配资平台个人代理,编撰出一部讫今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为浩大的邮集《千家姓邮戳大观》,创造这个奇迹的便是——
文/图 杜先福
突发狂想,小人物要创造世界奇迹
小人物名叫刘学根,今年53岁。1972年,年仅16岁的刘学根走出资阳,闯荡世界屋脊在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最偏僻的申扎县邮电局当了一名邮电营业员。10年雪域高原的艰苦磨砺,铸就了刘学根艰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性格,为他后来百折不挠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刘学根内调回到故乡,在中和镇邮电支局任支局长,工作的同时,开始了他的集邮生涯。
集邮是一个趣味横生的世界性行当,无以数计的集邮爱好者都为之痴狂。刘学根在集邮过程中也品尝了许许多多的乐趣,获得过莫可名状的精神快感。
但是,星移斗转、暑往秋来,集邮的快感并没使刘学根为之痴狂,一直以来他都是在一种平平淡淡、自得其乐的过程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绝大多数集邮者一样从事着的工作,任何一次愉悦和快感都没有使他翻起遐想狂澜。后来,一个小小的邮戳却使他突发奇想,从而逆转了他后来的人生,打破了他和他全家的生活。
展开剩余87%那是1989年的一天,刘学根在《人民邮电》报上看到一组趣味邮戳,该组邮戳打破呆板的陈规,以趣味浓厚的诗词组成邮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由此刘学根突发奇想,既然集邮可以使人癫狂,那么收集邮戳可不可以从中得到乐趣呢。这个坯胎似的奇想促使他立即找来一本《全国邮电局名簿(1979)》,细细阅读,全国5万多个局、所名称中有很多让人感到稀奇古怪的名称勾起刘学根许许多多遐想。他觉得,那些局所名的背后,大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或一段美丽的传说。如果把这些故事或传说收集起来,不仅将是一部浩大的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极为珍贵的邮集。他想到资阳当地就有三个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乡镇所,即“长生”“培德”“松涛”,分别以土地改革斗争中牺牲的“夏长生”“梁培德”“谢松涛”三烈士的名字命名,这些烈士背后便隐藏着深刻动人的故事。此外,全国5万多个局、所,还隐含着许许多多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生肖天文、七情六欲、甜酸苦辣等等妙趣横生的东西,如果全部收集起来,简直可以包罗万象,令人眼界大开。
多少天来,刘学根一门心思钻进了全国邮电局、所名簿,越看越是遐想连翩,愈是遐想愈是热血沸腾。他不知道自己的遐想有多大价值,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着手,于是,他请教了一些集邮专家,专家认为他的想法很大胆,但是却很不现实。
因为,中国地域广阔,全国邮电局、所有5万多个,仅以收集故事或传说这一项,就不知道要花多大的人力物力。专家指出,如果从某一个方面去收集,并且能收集齐全,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别说全面收集。专家建议从某个方面入手,触类旁通,以某个方面为主,顺带收集其他诸多方面。
那么,从哪个方面入手呢,刘学根成天抱着那本《全国邮电局名簿》翻来覆去地寻找突破口,渐渐地他找到了一把“钥匙”。全国邮电局名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中国老百姓的姓氏命名为最多。刘学根想,如果以收集姓氏邮戳为重点,组成一部“百家姓”邮集,那也将是一大奇观。如果同时对姓氏加以考证,结合邮戳注释,那将是对中国姓氏文化一大贡献。刘学根决定,就以姓氏邮戳为主攻方向,搞一部《百家姓邮戳大观》。
石沉“邮海”,近乎零的回报欲哭无泪……
决定了就做。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刘学根对中国姓氏知之甚少,更别说对姓氏文化的研究了。除了身边那些大姓如“张王李刘”等等,刘学根对中国的“百家姓”确实说不出多少家来。
为此,他决定先“熟悉”百家姓。他多次跑成都向专家请教,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览了远至东汉人写的《风俗通》,以及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文史学家撰写的有关姓氏的书如《元和姓篡》《古今姓氏辩证》《万姓统谙》等等,还摘抄或购买了《中华姓氏大全》《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姓符》《姓氏辞典》《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华古今姓氏大全》《中国姓氏汇编》《百家姓》《续百家姓》等等等等。
掌握了姓氏,再对应全国邮电局、所名录,刘学根发现,全国5万多个邮电局、所,就有数千个局、所是以姓氏命名的。刘学根把这些局所一一抄录下来,买来几千个信封,一一的写上地址,每封信里寄上一张回信邮票、附上一个信封的资费,另附一张白纸,再附上一个说明,请收到的局、所在附寄的白纸上盖上两个邮戳,寄回收集人。
1991年元月,刘学根首次把耗资 6000多元(含回复邮资、信封资费)的数千封信寄了出去。怀着热切期盼的心情,一连好多天刘学根都幻想着全国各地的回信如雪片般飞回。按照普通邮程计算,半个月后,刘学根渴望着第一封回信的到来,然后便是十封、百封、千封------,然而 盼呀盼呀,揪心揪肺地盼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直至半年之后,他盼来的却是近乎零的回复。寄出的几千封信,仅收到几十封没有内容的回复,而按照他的要求在所附白纸上盖上两个邮戳的回复简直就是零。
刘学根心里的沮丧,简直无法用文字来表达。90年代初,工资并不高的刘学根,一下子投入了几千元却毫无所获,在百货公司站柜台的妻子对他的“傻冒”实在想不通,责备他别把这个家整垮了。面对几乎“绝收”的局面,刘学根痛苦得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伤心之后,刘学根也很纳闷。他寄出几千封信,并且还附了信封资费和回复邮资,怎么就得不到“同行们”的支持,“同行们”这是怎么了,怎么就没一点儿支持他这个“邮电人”的热情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就去成都,又向专家求解。专家告诉他,按照邮电法规规定,不允许在白纸上盖邮戳,刘学根要求在白纸上盖邮戳,违反规定,当然人家就不回复了。
刘学根这才恍然大悟。这么个“小小”的常识,作为“邮电人”的刘学根竟没想到,他为自己的愚笨哭笑不得。花了几千元买了这么个“小常识”,他为自己交的这笔“学费”连连捶头,“太笨了太笨了,他妈的真是太笨了。”他擂着自己的脑袋,自我解嘲地说,“枉自这么大一坨,简直不开窍!”
百折不挠,成功与艰辛并行的奇迹
找到了问题的根子,刘学根决定重来。他苦思苦索,自己设计邮戳卡,贴上两张邮票,一张准备用于集邮成册,一张用于组成长卷。在选用定型邮票的问题上,刘学根动了很久的脑筋,他查阅了全国邮票目录,预选了上百套邮票,反复推敲、反复比较,最后决定用全国民居邮票贴卡。姓氏对应民居,正是人与居的和谐结合。邮票确定后,便是分区域和姓氏贴卡,比如陕西周至县,周姓,就贴“陕北民居”邮票,以体现姓氏与民居相和谐的文化内涵,以此类推,对未发行(个别省市未设计民居邮票)民居邮票的省市如河北、河南、湖北,天津、重庆等,则采用相邻省市的民居邮票。
邮票确定了,区域类型也分理了出来,接着便是制做卡片,每张卡片贴两张民居邮票,附一个说明,另外再附上回复的邮票及信封资费,第二次5000多封邮件又寄了出去。没过多久,全国各地便陆陆续续寄回了数百封邮件,刘学根付出的巨大心血终于有了反馈,这使他非常激动,他把自己的快乐传达给妻儿子女,全家人也都为他高兴,为他庆贺。
然而,反馈的邮件仍然不理想,除了数量不大(仅10%左右的返回率),邮戳有的牛头不对马嘴,比如,所需要的是某个镇辖支局带姓氏的乡所邮戳,对方却没盖这个带姓氏的乡所邮戳,而是只盖某镇邮戳,达不到预期目的。为此,刘学根不得不重寄。
对于那些不予回复的局、所,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邮去求助邮件,直到对方反馈为止。由此,为求收到某地带姓氏的邮戳,刘学根给该地发出邮件最多竟达20余件次。凡是邮戳不清晰、卡片不整洁、邮戳和贴票不附合要求的,一律重寄补盖。由此,历时13年,刘学根先后寄出了3万多封邮件,返回1.6万多件,刘学根从这一万多件贴卡中查出姓氏邮戳共2166个。他仔细核对,对全国带姓氏的局所邮戳无一遗漏全部集齐。
历经13年的艰苦努力,其间国家三次更换邮政日戳、三次调整邮政资费,并经历了全国各地撤乡并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变更,刘学根寻寻觅觅,毫无遗漏地不仅收罗了全国所有的姓氏邮戳,而且还收集了诸如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天文地理、江河桥梁等等包罗万象的其它邮戳,为整理其它邮集打下了可喜基础,其中不乏绝版孤戳,有着极其珍贵的纪念意义。
姓氏邮戳收集齐全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是编辑排列。仅有初中文化的刘学根,可以说对不少姓氏的字音都不会认,只能查字典。讫今为止,他还有个别字连查辞海都未查到其准确读音,只好打电话到当地邮局、所咨询求教。通过这种方法,他发现不少邮戳在刻制时,当地邮政部门即把字刻错了,或是异化了,有的字根本就写错刻错了,故而字典辞海都无法查到。
2166个姓氏的字音弄准确了,接着便是“编辑”,按照《百家姓》的偏排方法,结合地域风貌、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人文知识等等内涵。编辑,成了刘学根废寝忘食的惟一“工作”。除了上班,他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编辑上。为使《千家姓邮戳大观》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押韵,刘学根不仅学习“认字”,而且还研读诗词歌赋,很多时候,深更半夜突然想到某个字应当调整,即使是寒冬腊月,也会一骨碌从床上爬起,调整了才休息。为不影响妻子休息,刘学根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干脆睡在沙发上,度过了若干个春夏秋冬。
而今,刘学根耗费13年心血,投资了近20万元的《千家姓邮戳大观》终于编撰完成,其以千家姓邮戳贴片组成的长达68米的龙型组图也已完成。有专家评介说,刘学根创造了世界集邮史上的“三大”奇迹。其一,刘学根以个人名义收集整理出这样工程浩大的邮集,他是世界第一人。其二,以2166个姓氏共500多张贴卡编辑出讫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一部邮集,这是第二大奇迹;其三,按照邮电局工具书公布的内容,刘学根把全国2166个姓氏邮戳全部收齐,无一遗漏,这是第三大奇迹。
因此,有专家说,刘学根的《千家姓邮戳大观》出版后,将填补我国文献类书刊一项空白。刘学根拟将68米的邮戳龙图献给中国邮政博物馆收藏,让它永世流传,也会在我国邮政史上打下深深的印记。
不过,让刘学根为难的是,这十多年来,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工资所得的80%,已耗资近20万元,他爱人早已下岗,现在靠守公共厕所找一点收入补贴生活。刘学根说,他已家徒四壁,连一台彩色电视机都买不起,他和妻子干脆不看电视,就住在“公厕”的一间小屋里,这些年来,他便是在这间“公厕”小屋里创造着他的奇迹。由于他的固执,而今他的妻子也认同了他的追求,有空就帮他整理资料。现在刘学根最大的困难是无钱出书,他曾向北京和广东几家出版社打听,仅仅“龙图”长卷的印制就要8万多元,《千家姓邮戳大观》亦要若干万。为这钱,刘学根正在发愁。他下定决心,即使再积攒20年,每年积1万元,攒够20万元就出书,那时候他将70多岁,他决心为此奋斗到底!这就是他的追求。他说,他的一生,能留给世人一点有用的东西,他就非常满足了。人生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发布于:北京市聚丰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